稳健,是 Gate 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真正的成长,不是顺风顺水,而是在市场低迷时依然坚定前行。我们或许能预判牛熊市的大致节奏,但绝无法精准预测它们何时到来。特别是在熊市周期,才真正考验一家交易所的实力。
Gate 今天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报告。作为内部人,看到这些数据我也挺惊喜的——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现货交易量逆势环比增长14%,成为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平台,并且登顶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约交易量屡创新高,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稳健并不等于守成,而是在面临严峻市场的同时,还能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欢迎阅读完整报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AI+Crypto融合加速:MCP协议重塑Web3经济生态
AI+Crypto: 融合加速的双重浪潮
2024年以来,"AI+Crypto"这个词组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从ChatGPT的横空出世,到OpenAI、Anthropic、Mistral等新兴模型机构推出多模态超级大模型,再到各类DeFi协议、治理系统甚至NFT社交平台尝试接入AI Agent,这场"双重科技浪潮"的融合已成为现实中正在发生的新范式演进。
这一趋势的根本动力源自两大技术体系在需求侧与供给侧的相互补足。AI的发展让"任务执行"与"信息处理"从人类迁移到机器成为可能,但它仍面临"缺乏上下文理解"、"缺少激励结构"、"不可信任输出"等根本性限制。而加密技术提供的链上数据系统、激励设计机制、程序化治理框架,恰恰可以补足AI的这些缺陷。反过来,加密行业也亟需更强的智能化工具来处理用户行为、风险管理、交易执行等高度重复的任务,这又正是AI的擅长领域。
换句话说,加密技术为AI提供结构化世界,而AI为加密技术注入主动决策能力。这种互为底层的技术融合,形成了一种深层"互为基础设施"的新格局。一个显著的例子是DeFi协议中"AI做市商"的出现。这类系统通过AI模型对市场波动进行实时建模,并结合链上数据、订单簿深度、跨链情绪指标等变量,实现动态流动性调度,从而替代传统的静态定参数模型。再比如治理场景下,AI辅助的"治理代理"开始尝试解析提案内容、用户意图,预测投票倾向,并向用户推送个性化决策建议。这种场景中,AI不仅仅是工具,更逐渐演变为"链上认知执行者"。
不仅如此,从数据角度看,链上的行为数据天然具备可验证、结构化和抗审查的属性,这使得它成为AI模型理想的训练素材。一些新兴项目已经尝试将链上行为嵌入模型微调的流程中,未来甚至可能出现"链上AI模型标准",使模型在训练时具备原生的Web3语义理解能力。
与此同时,链上的激励机制,也为AI系统提供了一种比Web2平台更健全、可持续的经济动力。例如,通过MCP协议定义的Agent激励协议,使模型执行者不再依赖API调用计费,而可以通过链上"任务执行证明 + 用户意图履约 + 可追踪经济价值"获得代币奖励。也就是说,AI代理第一次可以"参与经济体系",而不仅仅作为工具嵌套其中。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一趋势不仅是技术融合,更是范式切换。AI+Crypto最终可能演变为一种"以Agent为核心的链上社会结构":人类不再是唯一的治理者,模型在链上不仅能执行合约,还能理解上下文、协调博弈、主动治理,并通过代币机制建立自己的微型经济体。这不是科幻,而是基于目前技术轨迹的合理推演。
正因为如此,AI+Crypto这个叙事在过去半年内迅速获得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从投资机构到各类项目的启动,我们看到一个共识逐渐形成:AI模型将在Web3中扮演不仅仅是"工具"的角色,而是"主体"------它们将拥有身份、拥有上下文、拥有激励,甚至拥有治理权。
可以预见,2025年之后的Web3世界中,AI代理将是不可回避的系统参与者。这种参与方式并非"链下模型 + 链上API"的传统接入,而是逐步演化为"模型即节点""意图即合约"的全新形态。而这背后,正是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一类新协议所构建的语义与执行范式。
AI与Crypto的融合,是过去十年中为数不多的"底层-底层对接"机会之一。这不是一个单点爆发的热点,而是一场长周期、结构性的演进。它将决定AI在链上如何运行,如何协调,如何被激励,也将最终定义链上社会结构的未来形态。
MCP协议的提出背景与核心机制
AI与加密技术的融合正在从概念探索阶段,步入实用性验证的关键期。尤其是在2024年以来,以GPT-4、Claude、Gemini为代表的大模型开始具备稳定的上下文管理、复杂任务分解与自我学习能力后,AI不再只是提供"链下智能",而是逐渐具备在链上持续交互与自治决策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加密世界自身也在发生结构性演化。Modular区块链、账户抽象、Rollup-as-a-Service等技术的成熟,极大提高了链上执行逻辑的灵活性,为AI成为区块链原生参与者扫清了环境障碍。
在这种背景下,MCP被提出,目标是构建一整套AI模型在链上运行、执行、反馈与收益的通用协议层。这不仅是为了解决"AI无法在链上高效使用"的技术难题,更是在回应Web3世界自身向"意图驱动范式"跃迁的系统性需求。传统的智能合约调用逻辑要求用户对链的状态、函数接口、交易结构具备较高理解,而这与普通用户的自然表达方式存在巨大鸿沟。AI模型的介入能够弥合这种结构性断裂,但AI模型要发挥作用,前提是它能在链上具备"身份"、"记忆"、"权限"与"经济激励"。MCP协议正是为了解决这一系列瓶颈而诞生。
具体而言,MCP并非某一个独立的模型或平台,而是一种贯穿AI模型调用、上下文构建、意图理解、链上执行和激励反馈的全链式语义层协议。其设计核心围绕四个层面展开:首先是模型身份机制的确立。在MCP框架下,每一个模型实例或代理Agent都拥有一个独立的链上地址,并能够通过权限验证机制接收资产、发起交易、调用合约,从而成为区块链世界的"第一类账户"。其次是上下文采集与语义解释系统。这一模块通过抽象化链上状态、链下数据、历史交互记录,结合自然语言输入,为模型提供清晰的任务结构与环境背景,使其具备执行复杂指令的"语义语境"。
目前已有多个项目开始围绕MCP构想建立原型系统。例如Base MCP正在尝试将AI模型部署为可公开调用的链上代理,服务于交易策略生成、资产管理决策等场景;Flock则构建了基于MCP协议的多Agent协作体系,允许多个模型围绕同一个用户任务进行动态协作;而LyraOS和BORK等项目更进一步试图将MCP拓展为"模型操作系统"的基础层,任何开发者均可在其上构建特定能力的模型插件,并供他人调用,进而形成共享的链上AI服务市场。
从加密投资者的角度来看,MCP的提出带来的不只是新技术路径,更是一次产业结构重塑的机会。它打开了一个新的"原生AI经济层",模型不仅是工具,更是具有账户、信用、收益与演化路径的经济体参与者。这意味着未来DeFi中的做市商可能是模型、DAO治理的投票参与者是模型、NFT生态的内容策展者是模型,甚至链上数据本身就被模型解析、组合与再定价,从而衍生出全新的"AI行为数据资产"。投资的思考因此也将从"投一个AI产品"转向"投一个AI生态层中的激励中枢、服务聚合层或跨模型协调协议",MCP作为底层语义与执行接口协议,其潜在的网络效应与标准化溢价非常值得中长期关注。
随着越来越多模型进入Web3世界,身份、上下文、执行与激励的闭环将决定这一趋势能否真正落地。MCP不是单点突破,而是一个为整个AI+Crypto浪潮提供共识接口的"基建级协议"。它试图回答的,不只是技术上的"怎么让AI上链",更是经济制度上的"怎样激励AI在链上持续创造价值"。
AI Agent的典型落地场景:MCP如何重构链上任务模式
当AI模型真正具备链上身份、具备语义上下文感知、能解析意图并执行链上任务后,它就不再只是"辅助工具",而是实质意义上的链上Agent,成为执行逻辑的主动体。而这,恰恰是MCP协议存在的最大意义------它不是为了让某一个AI模型更强,而是为AI模型进入区块链世界、与合约交互、与人协作、与资产互动,提供结构化的路径。这个路径不仅包含身份、权限和记忆等底层能力,也包括任务分解、语义规划与履约证明等操作中间层,最终通向的是AI Agent实际参与构建Web3经济系统的可能性。
从最具现实意义的应用出发,链上资产管理是AI Agent最先渗透的领域。在过去的DeFi中,用户需要手动配置钱包、分析流动性池参数、比较APY、设定策略,整个过程对普通用户极其不友好。而基于MCP的AI Agent,可以在获得"优化收益率"或"控制风险敞口"等意图后,自动爬取链上数据,判断不同协议的风险溢价、预期波动,并动态生成交易策略组合,再通过模拟演算或链上实盘回测验证执行路径的安全性。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策略生成的个性化和响应速度,更重要的是,它使非专业用户第一次能以自然语言进行资产委托,让资产管理不再是技术性门槛极高的行为。
另一个正在加速成熟的场景是链上身份与社交互动。以往的链上身份体系多基于交易历史、资产持有或特定证明机制,其表达力与可塑性极为有限。而当AI模型介入后,用户可以拥有一个与自己偏好、兴趣和行为动态持续同步的"语义代理人",这个代理人能够代用户参与社交DAO、发布内容、策划NFT活动,甚至帮助用户维护链上声誉与影响力。例如某些社交链已经开始部署支持MCP协议的Agent,用于自动协助新用户完成Onboarding流程、建立社交图谱、参与评论与投票,从而将"冷启动问题"从产品设计问题转化为智能代理参与问题。更进一步,在身份多样性与人格分叉被广泛接受的未来,一个用户可能拥有多个AI代理,分别用于不同社交情境,而MCP将成为管理这些代理人行为准则与执行权限的"身份治理层"。
AI Agent的第三个关键落脚点是治理与DAO管理。在现阶段的DAO中,活跃度、治理参与率始终是瓶颈,投票机制也存在较强的技术门槛和行为噪声。而MCP引入后,具备语义解析与意图理解能力的Agent可以帮助用户定期梳理DAO动态、提取关键信息、对提案进行语义摘要,并在理解用户偏好的基础上推荐投票选项或自动执行投票行为。这种基于"偏好代理"机制的链上治理,极大地缓解了信息过载与激励错配问题。同时,MCP框架还允许模型之间共享治理经验与策略演化路径,例如某个Agent在多个DAO中观察到某类治理提案导致的负面外部性,就可以将经验回馈给模型本身,形成跨社区治理知识的迁移机制,从而构建出越来越"有智慧"的治理结构。
除了上述主流应用外,MCP还为AI在链上数据策展、游戏世界交互、ZK自动证明生成、跨链任务中继等场景提供了统一的接口可能性。在链游领域,AI Agent可以成为非玩家角色的背后大脑,实现实时对话、剧情生成、任务调度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