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攢成長值,抽華爲Mate三折疊!廣場第 1️⃣ 2️⃣ 期夏季成長值抽獎大狂歡開啓!
總獎池超 $10,000+,華爲Mate三折疊手機、F1紅牛賽車模型、Gate限量週邊、熱門代幣等你來抽!
立即抽獎 👉 https://www.gate.com/activities/pointprize?now_period=12
如何快速賺成長值?
1️⃣ 進入【廣場】,點擊頭像旁標識進入【社區中心】
2️⃣ 完成發帖、評論、點讚、發言等日常任務,成長值拿不停
100%有獎,抽到賺到,大獎等你抱走,趕緊試試手氣!
截止於 8月9日 24:00 (UTC+8)
詳情: 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384
#成长值抽奖12期开启#
DeFi增長極限探討:全節點規模、代幣經濟與收益率演變
加密領域的規模法則:探索DeFi的發展極限
近期,大型語言模型的發展似乎遇到了瓶頸。DeepSeek R2和馬斯克的Grok 3.5均未如期發布,反而是星艦試飛取得了實質性進展。這讓人不禁思考,在人工智能領域大量資本投入之下,規模效應是否已經觸及天花板?
如果軟硬件乃至人類社會發展都存在規模效應上限,那麼區塊鏈領域是否也遵循類似規律?在以太坊重返Layer 1競爭、多個Layer項目開始發幣的當下,我們不妨借鑑規模法則,探討一下加密貨幣領域的發展極限。
全節點數據規模的考量
全節點代表着公鏈的完整備份。擁有某種加密貨幣並不等同於擁有其底層區塊鏈,只有下載全節點數據並參與區塊生成,才能真正"擁有"該帳本,同時爲網路貢獻去中心化節點。
從全節點數據規模來看,某些新興公鏈的1500個節點規模在去中心化和效率之間艱難平衡,其400TB的全節點數據量遙遙領先。相比之下,以太坊自2015年7月創世以來,全節點數據僅有13TB左右。比特幣的643.2GB更是堪稱藝術品。
中本聰在比特幣初始設計時就嚴格考慮了摩爾定律,將數據增長限制在硬件擴張曲線之下。如今看來,這一決策頗具遠見。因爲無論是CPU、GPU還是存儲領域,硬件進步都已逐漸觸及瓶頸。
這意味着,公鏈底層硬件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難有突破性進展。面對這一挑戰,以太坊專注於生態優化和重構,力爭在實物資產(RWA)上鏈等方面取得突破。而某些新興公鏈則追求極致性能,但400TB級別的節點規模已經事實上排除了個人參與者。
代幣經濟系統的邊界
盡管人工智能領域與加密貨幣的融合尚未深入,但相關概念幣種仍獲得市場追捧。目前,主流公鏈的市值規模大致在數百億至數千億美元之間。我們不妨以其中表現較爲均衡的公鏈爲標準,認爲公鏈經濟系統的規模上限約爲3000億美元。
這並非說其他公鏈無法超越這一數值,而是基於當前市場狀況得出的一個合理假設。借鑑《規模》一書的概念,我們可以觀察到加密貨幣市場中存在"超線性規模縮放"和"亞線性規模縮放"現象。
比如某知名公鏈從1美元漲至200美元用時較短,屬於超線性規模縮放;而從200美元漲至歷史高點則用時更長,體現了亞線性規模縮放特徵。這表明,加密貨幣生態系統也存在增長極限。
DeFi收益率的演變
DeFi(去中心化金融)的規模極限可以用主流公鏈來概括。更值得關注的是DeFi的收益率演變。從早期某穩定幣項目20%的年化收益率,到目前某些新興項目5%左右的90天移動平均年化收益率,DeFi收益率呈現明顯下降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未來有萬億規模的實物資產上鏈,也很可能會進一步拉低DeFi的平均收益率。這符合亞線性規模縮放法則:系統規模的極致擴大並不必然帶來資本效率的極致提升。
綜合來看,目前鏈上經濟系統以代幣經濟爲基準模式,其實際規模上限在3000億美元左右,收益率則在5%上下浮動。這並非單個代幣的價值上限或下限,而是整個可交易生態的總體規模估算。
結語
縱觀比特幣以來的區塊鏈發展史,我們發現公鏈之間的分化趨勢並未消除。比特幣逐漸與鏈上生態解耦,而鏈上信譽和身分系統的不完善導致超額抵押模式成爲主流。
無論是穩定幣還是實物資產上鏈,本質上都是鏈下資產以槓杆方式進入區塊鏈世界。在當前的鏈上規模法則下,我們可能已經觸及到了類似摩爾定律的增長極限。自去中心化金融興起以來僅5年,自以太坊誕生以來也不過10年,這一領域的發展速度之快令人驚嘆,同時也提醒我們需要審慎思考其未來演進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