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合作博弈理論在區塊鏈中的應用:以比特幣爲例探討新評估體系

robot
摘要生成中

非合作博弈系統在區塊鏈領域的應用與評估

在區塊鏈研究中,我們常常會從現實世界的角度思考如何利用這項技術改變生活。例如,探討其在醫療、政務、供應鏈等領域的應用。這種思路雖然合理,也是區塊鏈技術落地的一條可行路徑,但若我們站在更高的維度,以比特幣爲起點來看,會發現它爲人類社會帶來了一場全新的社會實驗。這需要我們逐步探索,形成新的生態和理論,而非簡單地將舊有概念套用到新技術上。

非合作博弈概念

非合作博弈指在策略環境中,將所有參與者的行動視爲獨立的個體行爲。它強調個人的自主決策,而不受環境中其他人的直接影響。這種博弈不僅包含衝突元素,也常常涉及合作因素,二者往往是重疊的。簡而言之,在一個協議框架內,參與者的策略會相互影響彼此的利益。

在非合作博弈中,一個重要的理論是非合作博弈均衡,即納什均衡。這指的是在博弈過程中,無論其他參與者如何選擇,當事人都會選擇某個確定的最優策略。如果在其他所有參與者策略固定的情況下,每個參與者的選擇都是最優的,那麼這個組合就被稱爲納什平衡。簡單來說,當你我在博弈過程中的策略達到了均衡和最優,其他參與者也會傾向於採用相同的策略來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非合作博弈系統評估

比特幣系統是非合作博弈系統的典型代表。拋開二級市場的博弈,從底層挖礦協議來看,每一枚比特幣的產出都是礦工通過非合作博弈挖掘出來的。一個礦工的挖礦策略會影響到所有參與者,當某位礦工找到了更有效的策略(如獲取更大算力或更先進設備),其他玩家也會效仿,共同推動整個生態的發展。

在現實世界中,企業的生產環節通常是合作博弈的形式。比特幣爲非合作博弈理論提供了一個經典的實踐模型,這個模型的形成離不開"去中心化"的理念。比特幣的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經過多年演化,形成了加密生態,其核心是打破"基於信任的模型"的弱點,強調不信任任何第三方,而是親自驗證,相信自己。

早期評估比特幣價值時,人們關注節點數量、持倉地址額度、持倉地址數量、挖礦算力等指標,這些數據實際上反映了比特幣的去中心化程度。比特幣解決了數據不可篡改和對抗通貨膨脹的問題。

比特幣的出現爲人類社會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就像1929年美國經濟大蕭條後,凱恩斯提出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標志着宏觀經濟學的誕生一樣,比特幣白皮書及其十幾年的實踐發展,也可能成爲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新理論流派。

然而,當前區塊鏈的發展似乎越來越傾向於"基於信任"的模式,更關注可用性。項目估值也更多地基於吞吐量、交易速度、交易量、鎖倉量、用戶量等指標,而不再關注去中心化程度和博弈論研究。如果按照這些標準,比特幣的價值可能會被嚴重低估。

總結

我們對非合作博弈系統的理論研究,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比特幣的發展歷程反推得出的。任何行業的理論研究都是理論、實踐、結論不斷循環完善的過程。

比特幣作爲非合作博弈系統,解決了中心化或合作博弈無法解決的問題,創造了新的產物和生態。相比之下,許多當前的區塊鏈項目只是將已經成熟的中心化計算、通信、存儲功能搬到區塊鏈上,並沒有解決實質性問題。

評估非合作博弈系統應該從其去中心化程度、參與博弈的玩家數量和質量、衍生生態、創造原生資產和信息的能力以及潛力等方面進行判斷。

在研究和評估區塊鏈項目時,我們需要深入探究哪些項目可以作爲非合作博弈系統參與其中,同時也要理性地使用不同標準去評估非合作博弈系統和開放式金融產品,因爲這兩者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產物。

BTC0.52%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8
  • 分享
留言
0/400
钱包自毁专家vip
· 07-23 22:05
太复杂了 我就想知道能不能赚钱
回復0
governance_ghostvip
· 07-23 06:46
博弈个锤子 btc就是赚钱的咯
回復0
GasWasterrvip
· 07-23 01:43
去中心难道就比中心化高级?
回復0
进场姿势研究员vip
· 07-20 23:12
啥啥均衡 就是韭菜割来割去
回復0
Ga_fee_Criervip
· 07-20 23:10
真理是句句纳什哈
回復0
RugPullSurvivorvip
· 07-20 23:08
太学术了不懂 看数据就完事儿
回復0
MetaMuskRatvip
· 07-20 22:56
这理论说了个寂寞
回復0
DeFi小灰灰vip
· 07-20 22:49
理论听着高大上 实操就割韭菜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