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新框架:用户目标、风险信任与技术架构的三维图景

稳定币的多维度分类框架:用户视角下的新认知

随着稳定币在全球支付、DeFi和避险储值等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它已不再是一个单一概念可以定义的存在。不同用户对稳定币的理解和使用方式存在巨大差异,它可能是跨境转账的主要工具,也可能是链上收益的核心组成部分。

这意味着稳定币的使用场景因人而异、因需而生。在多元化需求的推动下,一个基于用户意图、风险信任和技术架构的多维分类框架,已成为理解稳定币生态的关键起点。

本文将从用户角度出发,尝试从用户目标、风险模型和技术架构三个维度重构稳定币世界观,构建一套真正立足用户需求、适配使用场景的稳定币认知框架。

一、传统意义上的稳定币全景图

在加密世界的众多叙事中,稳定币一直是永恒的主题。

传统上,市场长期以来习惯以"锚定机制"为核心,将稳定币主要划分为三类:

  1. 法币抵押型:如USDT和USDC等,1:1锚定美元,具有强流动性和高接受度。
  2. 加密抵押型:如DAI和RAI,通过超额抵押ETH等资产维持挂钩,强调去中心化和抗审查。
  3. 算法稳定币:如已崩盘的UST,依赖机制设计与市场预期调控价格,无需真实资产抵押。

此外,还有以黄金、欧元等非美元资产锚定的稳定币,如近期颇受关注的Tether Gold(XAU₮)。每个XAU₮代币代表一盎司黄金,支持链上转移和实物赎回,目前由某公司存储于瑞士自建金库中,持仓规模已达8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黄金私有持有者之一。

过去数年,这个分类框架为我们提供了初步了解稳定币的切入点,但在使用层面,这种按锚定机制划分的方式,实际上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多元化用户的理解与选择需求。

核心原因在于,随着稳定币的应用范围扩大,使用者并不都是链上交易者或DeFi参与者。这使得单一锚定机制维度已难以回答用户最关心的问题:"它适合我吗?""使用起来安全吗?""能在我常用的链上使用吗?"

例如,USDT和USDC虽然都属于法币抵押型稳定币,但它们在储备结构、合规程度和市场信任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同时,新的法规(如GENIUS法案、MiCA)也正在以用途和合规作为分类依据,进一步使得传统划分难以匹配实际政策框架。

二、新变量下的稳定币分类困境

近期,某公司的CEO在接受采访时解释道:2020年以来的经济下行期间,一些发展中国家受到严重冲击,面临物价飞涨、本币贬值和高失业率等问题,使得大量家庭陷入财务困境。在这种情况下,USDT等稳定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些家庭的需求,被用于储值、跨境汇款及日常支付。

正因如此,在拉美、中东、南亚等地区,许多用户成为首次接触加密世界的全球用户。他们因本币贬值、跨境转账困难而使用稳定币,因此主要关注其稳定性、费用和是否可以随时取现。

相比之下,加密货币原生用户——经验丰富的链上用户、套利者和机构级交易者,对稳定币的关注点则完全不同。他们更多地追求原生流动性、协议支持度、组合效率和套利路径,而非仅仅关注锚定机制。

这意味着用户群体的分化日益明显,稳定币赛道已经到了必须跳出"法币抵押/加密抵押/算法锚定"传统框架,从用户视角重构分类逻辑的时候。从这个角度来看,稳定币的"变",本质上是用户需求与市场生态共同推动的结果。

这种变化包括稳定币应用场景的爆发(从DeFi质押到跨境工资发放),用户群体与使用需求的分化(从保本到高收益),以及宏观意义上监管框架的完善(从欧盟MiCA到美国GENIUS法案)。因此,使用者眼中也早已分裂成若干个稳定币世界:

  • 加密新手需要"简单安全"的稳定币,能放心存放资金并逐步学习。
  • DeFi爱好者关注"收益潜力",用稳定币在Aave借贷、Curve流动性挖矿。
  • 资深交易者追求"极致流动性",需要在主流交易所快速兑换的稳定币。
  • 全球用户则更看重"低成本跨境支付",链上费用与到账速度是核心指标。

这注定传统的分类体系在如今日益多样化的需求背景下,逐渐失效。

简言之,对当下的Web3世界与稳定币赛道来说,不存在一个"最好"的稳定币,只存在"最适合某个特定目标"的稳定币。

三、如何构建一个多维度的稳定币世界观?

为了让每个用户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稳定币,可以提出一个由三条核心轴构成的稳定币分类框架:

从用户目标(为什么用)、风险信任(有多安全)、技术架构(在哪用&怎么用)三个层面,旨在对每一种稳定币给出清晰画像,帮助用户在复杂场景中做出有依据的判断。

稳定币世界观:如何构建用户视角下的稳定币分类框架?

1. 用户意图与财务目标(为什么用)

这是从用户动机出发的分类轴,明确稳定币的使用场景,直接回答"为什么用"的问题。

众所周知,稳定币的功能早已多元化,不同场景对应不同选择:

  • 支付与价值转移:如某些平台的USDT,低费用、广覆盖、便于跨境汇款。
  • 资本保值与风险对冲:如USDC,适合用作链上美元账户或熊市避险。
  • 收益生成与财富增值:如USDe,通过挂钩机制与衍生品对冲模型生成原生收益。
  • 抵押与杠杆用途:如DAI、USDC、USDT,DeFi协议中最常用的抵押资产,便于借贷与交易。

这种分类能直接回应用户最常见的问题:我想做X,应该选哪个稳定币?

2. 风险状况与信任模型(有多安全)

这决定了用户在选择时愿意承担多大的风险,其核心要素包括储备构成、审计状况、监管牌照等。

其中最高梯队的是银行级与受监管的稳定币,其信誉根植于政府监管和传统金融体系,典型代表是USDC和PYUSD。其次是市场主导与系统性的稳定币,如USDT,其信任主要来自巨大的网络效应和无可匹敌的流动性,尽管其监管地位和储备金透明度存在争议。

再次是去中心化与链上可验证的稳定币,如MakerDAO的DAI,用户信任的是公开可审计的代码和社区共识,而非某个中心化实体。最后是代表前沿探索的合成资产与算法驱动的稳定币,如USDe,其信任基于复杂的经济模型,同时也伴随着尚未经过长期检验的新型风险。

某评级机构已对USDC评为"强",对USDT评为"受限",也印证了这种分层框架的现实基础。

3. 技术架构与生态适配(在哪用&怎么用)

第三个分类轴关注技术架构与生态系统,它决定了稳定币"在哪用以及怎么用"。

不同链上部署方式决定了其可用性、安全性和费用结构,其中原生与跨链部署的区别至关重要。原生稳定币由官方直接发行(如Base上的USDC),更安全;跨链版本则依赖跨链桥机制,存在智能合约攻击风险。

其次,一个稳定币主导的生态系统决定了其核心应用场景。譬如以太坊主网因其高安全性更适合结算,某些高性能L1以其低费用和高速度吸引了大量支付和转账活动,而某些以太坊L2则因其低廉的Gas费和与以太坊的兼容性,正迅速成为DeFi活动的主要场所。

这意味着用户可依据链上成本与使用需求,在不同网络间选择最合适的版本。

稳定币世界观:如何构建用户视角下的稳定币分类框架?

小结

稳定币的本质,是服务于人的工具。

从传统分类到多维度世界观,变化的不仅是分类方式,更是服务于用户实际需求,因此没有全能稳定币,只有适配场景的稳定币:

譬如对USDC的完整描述将是在用户意图上兼具"资本保值"和"抵押品"属性;在风险状况上属于第一梯队,"银行级与受监管";在技术架构上,它在众多主流L1和L2上都提供原生版本。

这就远比一句简单的"法币抵押型"稳定币要丰富和实用得多,能够真正帮助用户理解不同稳定币在安全性、收益潜力、可组合性和交易效率等方面的权衡,从而根据自身需求做出最明智的选择。

一言以蔽之,我们相信稳定币的终极价值,来自于"服务于人"的能力,它不应只是加密叙事的衍生物,而应成为用户资产管理工具箱中最贴近实际的那一个。

在Web3世界里,最好的选择,永远是"适合自己"的那一个。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6
  • 转发
  • 分享
评论
0/400
破产倒计时vip
· 22小时前
又到了割韭菜的时候
回复0
跨链迷路人vip
· 08-13 19:55
当DeFi蹦迪时全程划水
回复0
夜不撸毛vip
· 08-12 16:55
又是写研报的 我已经晕晕惹
回复0
GasFeeCrybabyvip
· 08-12 16:52
这套框架又有啥用 还不是天天跑路
回复0
Fork_Tonguevip
· 08-12 16:36
呃就一句话 可信就完事了
回复0
SelfStakingvip
· 08-12 16:27
有1干还是圈里人罢了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