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模型引爆手机行业新战场:厂商布局与挑战并存

robot
摘要生成中

AI大模型成为手机行业新战场,厂商纷纷布局但挑战仍存

当前智能手机市场增长放缓,主要依赖设备升级周期推动。自2019年以来,5G驱动的手机更换热潮已持续近四年。然而,全球手机更换周期已达到历史最长的43个月。面对这一困境,国内手机巨头纷纷将目光投向AI大模型,试图开辟新的战场。

手机厂商争相布局AI大模型

近期,多家国内手机厂商相继发布自研AI大模型:

  • 小米推出13亿参数的手机端大模型,号称某些场景可与60亿参数云端模型媲美。
  • 华为宣布将"盘古大模型"深度整合进HarmonyOS 4系统。
  • OPPO发布基于AndesGPT的"小布助手"进行公开测试。
  • vivo计划推出覆盖十亿、百亿及千亿三大参数级别的AI大模型矩阵。

各大厂商希望借助AI技术优势,在高端市场塑造更具竞争力的品牌形象,刺激用户对高端产品的需求,同时带动产品价格上涨。业内预计,未来两年将是AI在手机上的创新大爆发时期。

大模型移动端落地面临挑战

尽管各厂商在宣传中表现得轻松,但在手机上运行大型模型实际面临诸多挑战:

  1. 对手机硬件要求高,特别是处理器和内存。
  2. 大模型占用过多工作内存可能导致其他应用受限。
  3. 计算能力要求高,需要保证足够快的生成速度。
  4. 高负载计算会导致手机发热严重,影响电池续航。

因此,业界目前主要采用端云协同策略。联发科与OPPO、vivo等厂商合作,共同研发大模型在端侧的轻量化部署方案。端侧大模型可提供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好的数据安全性,但仍需结合云端模型来应对复杂问题。

潜在挑战与反思

虽然各厂商积极布局,但仍面临一些潜在挑战:

  1. 对"大模型"的定义仍不明确,手机端的模型是否真能称为"大模型"存疑。
  2. 为适应手机,大模型需要大幅压缩,可能损失原有的学习深度。
  3. 目前应用过于集中于语音助手,是否真正考虑用户需求值得商榷。
  4. 手机上的"杀手级"AI应用仍未明确。

总的来说,AI大模型在手机领域的真正普及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当前的种种努力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发展道路仍充满未知和挑战。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4
  • 分享
评论
0/400
StealthMoonvip
· 07-22 13:02
又一波韭菜收割
回复0
WalletsWatchervip
· 07-22 13:02
别整新花样了 直接把系统优化好不行吗
回复0
空投碎片收集者vip
· 07-22 12:59
内存大炸弹不可避...
回复0
MeaninglessGweivip
· 07-22 12:41
和预言家说的一样 跟风的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