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入币圈的朋友,尤其是从区块链圈转过来的朋友,往往对像 EOS 这样技术先进、用户体验良好,但市值表现却不尽如人意的项目感到困惑。这是因为没有区分清楚技术共识和价值共识的差异。
共识分为技术路线的共识和价值取向的共识
比特币的价值也是从无到有逐步建立的,最终实现价值的自举(bootstrap)。在实现价值自举的过程中,社群不仅要达成技术共识,还要达成价值共识。仅仅实现技术共识,并不意味着拥有强大的价值共识。以 EOS 为例,EOS 的估值困扰着许多技术人员:明明技术很好,为何价格表现不佳?即使到今天,EOS 的技术也不算落后。链上的用户体验和生态应用曾一度不逊色于以太坊。然而,所有的技术优势和生态优势都无法阻挡基金会成员抛售 EOS 购买比特币和以太坊。这种操作让 EOS 在社区成员眼中变成了团队割韭菜的工具。当一个资产在投资者心目中形成刻板印象,想要扭转共识就需要强大的资本支持。缺乏资本加持,再加上核心成员的离开,再好的产品也无法支撑 EOS 的估值。
比特币的技术共识保证了每个账户能够完全掌控自己的权限,且不存在双花问题。技术共识从比特币诞生之初就由其技术白皮书承担宣传责任。而比特币从无价值到有价值,从有人挖矿到真正实现支付,经历了一年半的时间。在这一年半里,比特币社区成员不断自我反思的不仅是作为一条链,比特币是否足够安全,更重要的是比特币是否有价值,价值几何。这就是价值共识。价值共识永远是主观的。奠定比特币价值共识基础的是《货币的非国家化》以及对货币中心化的恐惧、不确定性和怀疑(FUD)。写入创世区块的这则新闻,就是 FUD 的种子和导火索。如果没有这个创世区块的复制,这篇新闻早已被埋没在浩如烟海的泰晤士报卷宗中。
铭文2.0:内容上链重塑BTC文化价值共识
铭文内容上链:BTC的文艺复兴
数字加密货币的价值共识源于其独特文化,传播这种价值共识离不开加密货币自身的文化底蕴。价值共识本质上就是一种 Meme,加密货币无法摆脱 Meme 现象的影响。比特币作为最早也是最大的 Meme,将其核心文化理念通过一则新闻直接植入创世区块,最终实现了自我引导。
要恢复链上文化和去中心化文化的传统,回归比特币自发自举的方式是可行的。Ordinals 和 Sats 铭文的出现,将铭文代码信息直接植入比特币社区,是比特币文艺复兴的自发起点。而加密文化与技术的结合,通过内容上链的方式有意识地实现加密资产与文化的绑定,将成为铭文 2.0 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序章
2009 年 1 月 3 日下午 6 点 15 分左右,比特币的创世区块在芬兰赫尔辛基的一台小型服务器上诞生。中本聪在这个创世区块的脚本区域记录了泰晤士报当天的一则新闻:
"2009 年 1 月 3 日,财政大臣正处于实施第二轮银行紧急援助的边缘"
由此,加密世界的大航海时代拉开序幕。冒险家、野心家和资本家纷纷扬帆出海,寻找属于自己的加密世界宝藏。
13 年转瞬即逝,中本聪已成神话,其真实身份依然扑朔迷离。比特币的脚本区域再次迎来高光时刻。得益于比特币的 SegWit 和 Taproot 升级,比特币的存储空间再次引起人们关注。铭文的出现,发掘了比特币链上存储空间的价值:这是一个由超过 4 亿 TH/s 算力网络守护数据安全的存储空间。利用这一空间作为账本,其安全性超过任何其他区块链。铭文技术路线,是比特币链作为多资产金融存证平台技术路线的探索。铭文价值的存在,彰显了该架构下比特币脚本空间的价值。
这仅仅是比特币复兴的开端,加密社区成员开始重新思考对比特币的原始认知:比特币不仅可以作为比特币的账本,还能作为其他资产的账本!随之而来的是对中本聪行为的反思,在比特币的存储空间里复制一份纸质报纸的新闻,其意义何在?在链上重复载入链下人类可读的内容,又有何意义?
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就解决了社交内容上链的产品动机。
价值共识=Meme!
新加入币圈的朋友,尤其是从区块链圈转过来的朋友,往往对像 EOS 这样技术先进、用户体验良好,但市值表现却不尽如人意的项目感到困惑。这是因为没有区分清楚技术共识和价值共识的差异。
共识分为技术路线的共识和价值取向的共识
比特币的价值也是从无到有逐步建立的,最终实现价值的自举(bootstrap)。在实现价值自举的过程中,社群不仅要达成技术共识,还要达成价值共识。仅仅实现技术共识,并不意味着拥有强大的价值共识。以 EOS 为例,EOS 的估值困扰着许多技术人员:明明技术很好,为何价格表现不佳?即使到今天,EOS 的技术也不算落后。链上的用户体验和生态应用曾一度不逊色于以太坊。然而,所有的技术优势和生态优势都无法阻挡基金会成员抛售 EOS 购买比特币和以太坊。这种操作让 EOS 在社区成员眼中变成了团队割韭菜的工具。当一个资产在投资者心目中形成刻板印象,想要扭转共识就需要强大的资本支持。缺乏资本加持,再加上核心成员的离开,再好的产品也无法支撑 EOS 的估值。
相比之下,Meme 币鼻祖 Dogecoin 在马斯克推广之前,甚至连开发人员都所剩无几。然而马斯克的一声呼吁,却让多数投资者认为,有马斯克的社交影响力加持,Dogecoin 会被更多人看到、认知和喜爱,进而持有。代币共识的扩散依靠马斯克这个传播源,如虎添翼。这样的社区共识,将 Dogecoin 的价格从 0.014 美元一路推高到 0.8 美元。
这两个案例说明,EOS 虽有优秀的技术和产品,却难以获得高估值。Dogecoin 纯属 Meme,没有生态和技术支撑,却能获得高估值。由此可见,技术共识并不等同于价值共识。
达成价值取向共识的过程,就是形成 Meme 的过程
比特币的技术共识保证了每个账户能够完全掌控自己的权限,且不存在双花问题。技术共识从比特币诞生之初就由其技术白皮书承担宣传责任。而比特币从无价值到有价值,从有人挖矿到真正实现支付,经历了一年半的时间。在这一年半里,比特币社区成员不断自我反思的不仅是作为一条链,比特币是否足够安全,更重要的是比特币是否有价值,价值几何。这就是价值共识。价值共识永远是主观的。奠定比特币价值共识基础的是《货币的非国家化》以及对货币中心化的恐惧、不确定性和怀疑(FUD)。写入创世区块的这则新闻,就是 FUD 的种子和导火索。如果没有这个创世区块的复制,这篇新闻早已被埋没在浩如烟海的泰晤士报卷宗中。
中本聪是注意力的大师。回顾比特币的成功发行,中本聪一直在加密社区中寻求加密大佬的支持。例如,他向戴维展示比特币已经实现了戴维提出的 B-cash 构想,并获得戴维的线下支持。这种支持为比特币直接树立了社区内的品牌,进而获得社区关注。2009 年 1 月 12 日,Hal Finney(芬尼)收到中本聪进行比特币转账测试时发来的 10 个比特币,成为第一个比特币转账的接收者。此后,中本聪也经常将挖到的比特币转给加密社区的朋友,通过这种行为获得社区成员的关注。这种行为在后来演变成了加密项目特有的,建立注意力的方式之一:空投!
回溯到第一笔比特币的现实交易,Laszlo Hanyecz 用 10000 枚比特币购买了两个披萨。在这次交换中,比特币第一次拥有了价格。交易双方都了解比特币。双方对比特币的购买力达成共识的前提是双方认同比特币的价值叙事。认同价值叙事的前提是能够注意到比特币的价值叙事。中本聪将富有深意的新闻标题铭刻在创世区块上,这让每一个比特币布道者在讲解比特币历史时,就自动传播了比特币的价值叙事。这是最直接、最高效的价值捕获方式。
币价波动无法摆脱 Meme 现象
绝大多数代币本质上就是 Meme 币。回顾币圈的其他代币,许多主流代币(如 UNI、ARB、OP)都缺乏明确的价值捕获支撑。更多资产的权利和义务难以区分,甚至难以找到有效的价值捕获点。币圈的估值无法用货币理论或金融资产理论完全解释。比特币号称是点对点的现金支付系统,但发展到今天,又有多少人真正用比特币进行支付呢?我们可以大胆地说,比特币就是最大的 Meme。币价的变化,就是 Meme 效应的体现。正是因为 Meme 属性,让币圈的资产拥有一种不同于传统金融的特质:注意力。它的波动周期也与传统金融大不相同。
即使是效用代币的价值中,也包含 Meme 的成分。金融资产的定价归根结底取决于供需。供需源于人的决策变动,决策又受到信息影响的情绪左右。行为金融学已经成为投资界的共识。代币所代表的传统金融价值和 Meme 并不是互斥的。Meme 可以提升效用代币的估值,也可以削弱效用代币的价值。
因此,我们可以说币价的变化就是 Meme 的变化。
短期内,币价可能受到市场操纵,但长期来看,持有代币的社群规模和持币意愿取决于价值观输出是否成功。就像苹果手机,即使性价比不高,用户依然买账。只有长期的信仰者和持币者才是代币价值的真正支撑。而这些信仰者和持币者是被文化所吸引的。
共识的达成需要文化传播
代币的技术共识与价值共识是通过不同途径形成的。技术共识有助于形成代币的价值共识。但无论是技术共识还是价值共识,都存在感性的部分,存在人们用直觉进行思维捷径的情况。因此,不同于在不同电脑间复制冰冷的代码,共识在人与人之间传播,需要有温度的内容作为载体。这些有温度、在人际间传播的内容就是我们通常所定义的社交内容。
所有的加密项目方在通过社交媒体、社交内容打造品牌、建立价值共识的认知上,都没有分歧。几乎所有我所知道的项目方都有各种自己的社交账号以及私域传播的社交空间。从社群运营到小组的版主,项目方都会形成自己的社区梯队。社交账户成为传播源,社区或一个个加密小圈子成为传播渠道。
比特币的技术白皮书是冷静而客观的,而铭刻在创世区块里的新闻却是有温度的。这则新闻体现了中本聪想向比特币关注者推广的价值取向。创世区块随着全节点部署在了世界各地,只要比特币还存在,这篇倡导比特币价值取向的文摘就不会停止其传播的脚步。每一次阅读到这则文摘,人们就会再次被提醒中心化央行的末日临近。如果我们把比特币视为一种宗教,那么"英国财长纾困"就是该宗教的末日预言。而比特币就是弥勒、弥赛亚,就是末日里的诺亚方舟。
币圈一直最懂文化传播。不看过往,仅看铭文这一波,各种小图片、各式口号都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以四个字母代表的 Meme 文化。可惜传播的区域依然以 Web2 社交媒体为主,Meme 本身不像比特币那样带有强烈的价值取向。很多铭文在传播中,找不到自己的定位。而成功的铭文,一方面占据了铭文的正统席位,另一方面在叙事上形成了独有的文化,比如 Sats 社区的"1 sats=1 sats"。
综上所述,文化内容是价值取向的载体。这种认知与 Meme 理论不谋而合。Meme 是文化传播中的信息单位。这里的文化泛指思想、观念、习俗、艺术形式等。为了支撑代币价格,在文化传播过程中,设计者就要考虑文化和币价的关系。比特币内含的迷因为加密圈开了个好头,可惜后来的许多所谓"迷因"代币,往往只追求"迷因"的传播成本,而忽视了"迷因"与代币价值的关系。这也是为什么在比特